直销营销新闻网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新闻资讯 » 正文

探求隐藏的深刻 第三季《十三邀》即将开播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07-30  浏览次数:1459
核心提示:  两年时间,二十六期节目,在许知远的思想力场下,众多在社会人文层面坐标式的大咖轮番上阵,搅动汹涌的思想暗潮。这就是过去
  两年时间,二十六期节目,在许知远的思想力场下,众多在社会人文层面坐标式的大咖轮番上阵,搅动汹涌的思想暗潮。这就是过去两年,腾讯新闻出品的高端访谈节目《十三邀》的掠影。从首季1.7亿播放总量到第二季突破4亿播放总量,常人的迷惑不解、知识界的毁誉、精英的追捧如影随形。如今,第三季《十三邀》提枪跨马,带着它卓而不群的风格,在7月26号,预告片如期而至。
  
  回顾两年《十三邀》,高端也好、思想价值也罢,我们竟然很难用直浅的词语勾勒《十三邀》那种特别的风骨,以至于往期节目中的随性、瞬间貌似尴尬的沉默、神交般的问答汇集成了一道难以言说的精神烙印,让我们时时品读其妙。
  
  许知远那种思考者的气质和众多“曾经沧海”的嘉宾们那种达观的状态,交织成了《十三邀》特有的随性。然而,这种表像下却隐藏着巨大的深刻,这或许才是解读《十三邀》种种特别的指引。
  
  就比如在第一季《十三邀》第6期对李安的访谈之末,有一个小片段。许知远问李安,如果以后不拍了,他希望在电影史上留下什么?李安说希望大家觉得他是一个拍电影蛮努力的人。随后李安又谈到希望自己在搅动人心方面有些作用,但谈到一半,李安却慎重的把这个意思收了回去。这只是不经意的瞬间,但足以让我们从只言片语间探查到李安的心灵深处。面对这个问题,他说他真的不敢讲,并不是谦虚。他是手捧3座奥斯卡、4座金球奖、五座英国电影学院奖、两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及两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大师,尚不敢轻言“搅动人心”,甚至我们透过屏幕都能感觉到他说这些话时的压力,为什么?
  
  我们尝试走进李安的意识中,看到的或许是他对现实世界无边复杂性的认识。他坦言对世界的了解是有限的,不敢轻言“搅动人心”,是他的诚恳,的确不是他的谦虚。
  
  另在《十三邀》第二季第1期与马东的对话中,许知远问马东,你觉得英国人看莎士比亚戏剧的娱乐,跟现在看《奇葩说》的这种娱乐有没有高下之分?马东回答是没有,当然没有了。这是个令人讶异的答案,马东看似斩钉截铁的回答,但在镜头中我们却能看到,这几个词被他多次重复,他的思考、他的发楞、他的尴尬和迟疑,都带着些手足无措的掩饰,也许在这个强势的回答背后,马东自己也是没有把握的。
  
  反观许知远对马东的提问,也让我们看到,第二季节目中的许知远对自己的身份更加“熟练”了,即便面对“身经百辨”的马东也可行云流水。
  
  类似这样的片段,在《十三邀》节目中比比皆是,作为观众,对一个镜头感觉到稍许的异样,可能正是受许知远或嘉宾“思想电波”的扰动。当这种深刻被我们窥得,《十三邀》节目中那些“尴尬”的沉默,那些不知所云的问答,渐渐就有了确切的涵意。
  
  作为一档定位于高端,立足于思想价值的访谈节目,具有哲学的思辨,科学的逻辑,艺术般的感性和真挚,这些,《十三邀》大部分做到了,不同的是,它拒绝直白和流俗,而是用更美的方式来呈现。无论许知远或是大多数嘉宾,都有着在思想沧海中沉浮的心路,这决定了他们的表达姿态不会每时都壮怀激烈,而会圆融无碍,而作为观者的使命,就是理解他们的深刻。
  
  两年时间,让我们从细节中找到打开这档节目的正确姿势,第三季《十三邀》开播在即,必将会有更多精彩值得我们期待。这一季会邀请到哪些嘉宾?会给我们打开哪扇窥探他心灵的门窗?许知远又将和他们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?……有消息说许知远本人目前尚在国外,思想本无国界,这是否意味着这一季的《十三邀》会跨出国门?也未可知。这些猜想,尚需时间为我们揭晓答案。
 
 
声明:本栏目发布信息仅代表稿件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,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
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,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新闻视频